杨天智律师|主播签订直播合同的法律注意事项

主播在签订直播合同时,需谨慎对待合同条款,避免因法律意识不足导致权益受损。以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注意事项:
一、合同主体与资质
1. 签约主体确认
明确签约方是平台、MCN机构还是公会,核实对方资质(如营业执照、行业口碑),避免与空壳公司签约。
警惕“阴阳合同”(如签约主体与实际运营方不一致),防止责任推诿。
2. 合同性质
区分劳动合同(劳动关系)与合作协议(合作关系),后者不保障社保等劳动权益。
二、合作内容与账号归属
1. 直播要求
明确直播时长、频率、内容类型(如才艺、带货),避免模糊条款导致违约风险。
确认是否允许多平台直播,独家协议可能限制发展空间。
2. 账号归属权
账号注册主体是公司还是个人?解约后账号归属需明文规定,避免“为他人做嫁衣”。
如账号归公司,约定解约后内容删除或转移权限。
三、收入与分成条款
1. 分成比例与结算
分成比例(如平台50%+机构30%+主播20%)是否合理,注明是税前/税后。
结算周期(月结/半月结)、到账方式(银行卡/第三方支付)需明确,避免拖延。
2. 保底收入陷阱
保底收入是否附带严苛条件(如时长、流水达标),未达标时是否需退还保底。
3. 税费承担
税费由哪方承担?警惕“税后分成”变相降低收入。
四、违约责任与解约
1. 违约金陷阱
警惕天价违约金(如年收入10倍),争取设置违约金上限或阶梯式赔偿。合同是否仅约定了主播的违约情形与违约责任。
明确双方违约情形(如机构未提供资源支持是否构成违约)。
2. 解约条款
合同期限不宜过长(12年较常见),避免自动续约条款。
展开全文
解约流程是否合理?如提前通知期、赔偿计算方式。是否仅约定MCN公司享有单方面解除权。
3. 竞业限制
解约后竞业禁止期限(通常不超过2年)、覆盖范围(平台/内容类型)是否合理,需对应补偿。
五、知识产权与肖像权
1. 内容版权
直播回放、短视频等作品版权归属,避免机构无限制使用或转授第三方。
2. 肖像权授权
明确机构使用主播肖像的范围(如广告、宣传物料),防止超范围滥用。
六、其他关键条款
1. 数据与隐私
用户打赏数据归属、机构是否有权公开主播收益信息。
2. 法律管辖
争议解决方式(诉讼/仲裁)、管辖地(尽量选择主播所在地)。如约定公司所在地或其他地区的司法机关管辖的,是否会造成主播应诉时成本增加。
3. 附加条款
是否存在“服从机构安排”等模糊表述,可能导致被迫参与无关活动。
建议操作
1. 逐条审阅:切勿轻信口头承诺,所有约定需写入合同。
2. 专业审核:聘请律师或法律顾问审核条款,重点排查违约金、解约、知识产权部分。
3. 保留证据:签约过程录音、聊天记录存档,预防纠纷。
4. 风险预案:提前协商解约情形(如机构未履行资源支持),设定退出机制。
总结:直播合同往往偏向机构利益,主播需警惕“卖身契”式条款。核心是平衡收益与风险,确保自身发展自由度。如遇不合理条款,可通过协商补充协议或附加条款争取权益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